選擇另一種投資者類型 選擇您的投資者類型,以獲取更多內容

精選品牌樂見中國重啟

股票
隨著中國從新冠疫情的封城措施中重啟,中國奢侈品市場受益於大量被壓抑的需求。

北京當局早前決定放棄嚴格的清零政策,轉而推動增長——這對奢侈品生產商而言是個福音。儘管他們安然渡過近日的動盪,但中國內地當局的政策轉變必定會釋放被壓抑的需求。

中國高端奢侈品市場一直具備彈性,但即使在國內需求下跌,內地具消費力的族群仍繼續在海外購買此類商品,這有助許多品牌維持了全球銷量。瑞士百達精選品牌顧問委員會表示,與此同時,中國消費者開始對小眾的運動和教育產品及服務產生興趣——從皮划艇到繪畫課程——同時也日益將注意力轉向國內優質品牌。高端品牌龍頭生產商預計,到2025年,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。https://www.scmp.com/lifestyle/fashion-beauty/article/3164527/china-be-biggest-luxury-market-2025-say-consultants-after?module=inline&pgtype=article

圖 1 - 實力提升

中國人民的超額儲蓄佔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* 

*累積超額儲蓄相對於六年趨勢。資料來源:瑞士百達資產管理、CEIC、Refinitiv。數據涵蓋01.01.2020-31.12.2022期間。

誠然,該顧問委員會警告,市場短期內仍存在挑戰:不利的政治因素、殘餘的經濟阻力以及消費者品味的轉變——都是奢侈品生產商正在面臨的障礙。因此,儘管2021年間中國個人用品市場銷量較去年增長了36%https://www.assemblyglobal.com/reports/china-luxe-report-2022,但2022年的情況顯然沒那麼樂觀。

最近的共產黨代表大會鞏固了習近平加強控制國家的力度,這或會進一步削弱中國活躍的私營部門。與此同時,習近平的清零疫情政策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,國内多達一半的地區受到影響,國內和國外的旅行受到嚴重限制。房地產危機進一步抑制了需求——在中國,房地產約佔家庭資產的70%。中國當局對民辦教育和電子商務等行業的打壓也造成重大影響,迫使大公司裁員。總體而言,青年失業率已攀升至20%。

釋放久被壓抑的需求

但隨著政府取消清零政策,並採取措施支援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,預料未來一年中國將蓬勃發展——瑞士百達資產管理公司的分析師預計,中國在來年的表現將超過發達經濟體。我們的經濟學家估計,到2022年底,中國累計的超額儲蓄將佔可支配收入的8.1%左右,家庭超額儲蓄佔國民生產總值(GDP)的近20%(見圖1和圖2)。

這應該有助於支持中國的零售業消費,以及隨之而來的奢侈品消費。相關人士預料,到2025年,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。僅僅是清零政策的緩和,或者有跡象表明疫情不再是一場健康危機——便能釋放一些被壓抑的需求,有望將該行業的全球營業額提高10%。植根於本土文化的中國奢侈品牌,如傳統醫療和工藝,將迎來大量需求,並可能得到北京當局的支持。https://daxueconsulting.com/chinese-luxury-brands-report/

圖 2 - 可用儲備

中國內地家庭的超額儲蓄佔GDP的百分比* 

*超額儲蓄相對於六年趨勢。資料來源:瑞士百達資產管理、CEIC、Refinitiv。數據涵蓋期間01.01.2020-31.12.2022期間。

宏觀而言,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似乎發生了變化。需求似乎正在從炫耀性質的奢侈品轉向高品質體驗。最富裕的消費者不再購買另一個奢侈品牌的手袋或手錶,而是轉移投資於教育、醫療保健、繪畫或演奏樂器等精緻愛好或上流運動。政府一直在鼓勵人民參與更多元的運動,這已經開始讓相關品牌受益。瑜伽尤其大受歡迎。

總體而言,奢侈品公司進軍中國市場仍是半杯水的道理。一些非常高端的品牌甚至能在2022年第三季度困難重重的局面下實現了銷售增長。中國人青睞奢侈品的取態將會延續下去。儘管過去10年的全面繁榮局面似乎不太可能重現,但對於高端品牌、商品和服務的專營供應商來說,前景仍然光明。

免責聲明

本資料的資訊和數據僅供參考,不得視為要約或游說在任何司法管轄區買入、賣出或認購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。投資涉及風險。過往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保證或可靠指標。在作出投資決策前,投資者應參閱發售文件。本文件所述的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值和收益可跌亦可升,因此,投資者可能取回低於最初投資的金額。本資料所載的資訊、意見及/或估計反映發佈本資料當日的判斷,可作更改而不予通知。有關資訊並非根據任何特定投資者的具體投資目標、財政狀況或要求擬備,並不構成任何投資策略適合或適用於個別投資者狀況的陳述,亦不構成個人推薦。本資料引用的任何指數數據仍為數據供應商的財產。數據供應商免責聲明可在網站www.am.pictet 的“其他資料”部分中取得。若有任何疑問,請尋求獨立建議。 本資料未經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或任何其他監管機構審閱。本資料由瑞士百達資產管理(香港)有限公司發佈。